壶关紫团美女(长治这个村,因为两位仙女至今香火不断……)

作者: 时间:2024-06-02 00:36:47 阅读:
长治这个村,因为两位仙女至今香火不断……

在壶关县东南45公里处,有一个名为树掌镇的乡镇,从树掌镇向西南,有一条清澈的河流神郊河,河北岸山坡上的村子就叫做神北村。

长治这个村,因为两位仙女至今香火不断……

真泽宫当央殿

村里有一座始建于唐代的本土女仙的宏大道场:真泽宫,是国保文物单位,供奉着冲惠冲淑二位女仙。关于这两位女仙,在晋东南地区有着广泛的神话传说,近千年流传下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二仙信仰体系,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点。

民间孝女双升仙

神北村入选国家传统村落名录,很大的原因是——这里是晋东南二仙信仰的发源地,村东巍峨壮观的真泽宫是周边地区二仙信仰的祖庭,宫里供奉着冲惠冲淑二位本土神仙。

古代典籍《神仙传》《列仙传》《续仙传》是给神仙排资论辈的权威典籍,里面记录了数百位神仙故事,女仙数量只占一少部分。大家熟悉的也就是王母、女娲、嫦娥、七仙女等等。这些女神仙大都背景深厚,或者干脆就是仙二代,都被官方认定,而由平民升格为神仙的少之又少。神北村的真泽二仙就是这少之又少的民女直升仙班的一例。

如果说,有官方典籍记载的是正规神仙的话,真泽二仙就是典型的地方草根神仙。因为这两位地方神并没有相关史料记载,目前可查的文献资料仅限于地方志和周边各县散见的碑刻,比如旧壶关县志、潞安府志,以及陵川、高平等地二仙庙的相关碑刻。

长治这个村,因为两位仙女至今香火不断……

在当地流传的二仙故事中,冲惠冲淑二位女仙是孪生姊妹,原籍屯留,后迁至壶关县紫团乡益阳里(另有一说是陵川县),出生后亲母杨氏去世,其父乐山宝又续弦。二人饱受继母虐待,经常做一些难以完成的活,诸如冬天采蘑菇、酷暑取冰块、尖底桶挑水等,但二人却仍然无怨无悔地尽孝,因此感动上天。在神郊河边的翠微山升仙台被黄龙驮去,上天做了神仙。当地百姓于是在翠微山(唐以前叫抱犊山,是天下名山之一,后改为翠微山,宋代以后又改名为紫团山)北、神郊河南建庙祭祀,奉为地方神祇。此庙在明万历年间迁建于现在的神北村。

乐氏二女成仙时年龄并不大,大约十五六岁(另有一说是二女一大一小,并非孪生,成仙时大的十五岁,小的十二岁)。根据现有碑刻资料,二女成仙最迟在晚唐时期。成仙之后,二仙有求必应,从最初民众最渴求的祈雨、生子盼女、治病,到生产生活百事,无一不灵验。于是远近村民都来祭拜,香火十分旺盛。

草根成神法无边

北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年至1106年),宋军与西夏交战。宋军行至紫团山区时,粮草断绝,大军遂就地驻扎并派人回京师搬运粮草。然而,粮草迟迟没有运到,士兵们饿得奄奄一息。千钧一发之际,有两位眉清目秀的少女前来劳军,为士兵们安灶做饭。全军将士饱食之后,欲谢二女,谁知,二女转眼之间踪迹全无。将士们拔营起寨奔赴边关,待班师回朝之后,将此灵异事情如实禀报朝廷。朝廷访得这两个女子是当地的“二仙”化身而成的,于是,宋徽宗便将姊妹二人封为冲惠真人、冲淑真人,并赐庙号为“真泽宫”。

长治这个村,因为两位仙女至今香火不断……

从此以后,民间二仙正式获得官方认可,并有了真人名号,算是勉强挤进了正式道教科班神仙行列。由于有求必应,加上官方认证,二仙信仰逐渐在周边地区广为流传。各地纷纷修建庙宇行宫进行祭祀,除壶关树掌镇周边的陵川外,长子、泽州、高平,甚至晋南、豫北等地均建有二仙庙。此时二仙信仰达到顶峰,乐氏二女从一双普通的民女变成为上党地区兴盛千年不衰的大神。至今现存的二仙庙还有几十处。壶关2处、郊区2处、武乡长子屯留各1处、陵川县12处、泽州3处、高平7处,其中被列入国保单位的就有7处。

宋以后各朝代,也许是二仙自身并非根正苗红,逐渐被朝廷淡忘,二仙信仰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在当地,尤其是周边地区,信众尤多,每年农历四月十三到十五日的庙会,朝拜者众,至今仍然十分兴盛。

二仙信仰已经深深融入到了晋东南地区社会文化乃至经济当中去,形成了一套拥有独特意义和风格完整的民间文化体系,成为地区风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崖岸高耸花牌楼

出市区过壶关,沿省道225一路行走,到达树掌镇后往西南而行不到3公里,远远就能地看到右手边山坡上,有一组气势恢宏的建筑群。殿堂层叠、楼台高耸,深红色的宫墙显得庄严肃穆,黄色、绿色的琉璃瓦在秋日的阳光下熠熠发光,又显得富丽堂皇。这组建筑群就是当地人俗称为奶奶庙、二仙庙的真泽宫。

长治这个村,因为两位仙女至今香火不断……

真泽宫山门前漂亮的牌楼

真泽宫坐西北朝东南,占地6900平方米,位于海拔1500多米的轿顶山下,三个院落依地势前低后高排列,中轴线上由南自北分别是牌楼、山门(戏楼)、当央殿、真泽寝宫、圣公母殿。

据庙内碑文记载,真泽宫始建于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宋开宝八年(975)重修,明万历二年(1574)移建于现址。真泽宫整体占地面积大、结构严密、造型别具一格,毕竟是朝廷赐名修建的庙宇,规格档次明显高于其他民间庙宇建筑。其突出的特点主要有,一是山门前有巨大的牌楼,十分少见;二是山门开三门,戏楼并列三座,更是全国罕见;三是殿殿旁边都有高大的配楼,高度远超主殿,也很罕见;四是主殿当央殿建在宽大的台基上,前有月台,月台四角雕有石狮,月台前有御书赐建石碑,都是珍贵文物。

记者一行从牌楼前拾级而上,在石阶下仰望牌楼,牌楼愈显巍峨,登上156级石阶,就看到了真泽宫的标志性建筑——巍峨的牌楼。牌楼也叫牌坊,是古代里坊制度中门的演变形式,起空间划分功能。宋代以后取消里坊制,牌坊逐渐发展成礼制性的建筑。到了明清时期,牌坊建筑充满了伦理教化的意义。联想到二仙因纯孝感动上天而成仙,此处的牌楼,当然具有明显的宣示忠孝的含义。有牌楼的庙宇在我市十分罕见,市区东街的城隍庙前就有两座牌楼,其他庙宇尚未见到。

山门戏楼三连台

穿过牌楼前宽大的广场,迎面就是气势雄伟的山门,正门上方黑色匾额上书“真泽宫”三个金色大字。山门五间宽,两层楼高。最两边是高度超过正门的两座高耸的望河楼,站在其上可以领略“欲穷千里目”的感觉。最独特的地方就在于,真泽宫的山门两旁,还有两个小山门,三个山门之上为大小三个舞楼。

长治这个村,因为两位仙女至今香火不断……

独特的三连台戏楼山门

三座舞楼也就是戏楼,都是三间悬山顶建筑,上层都是戏台,戏台的后墙不是常见的砖砌墙体,而是六抹四扇隔扇门。两侧的望河楼二层与戏台相通,相当于普通戏楼的耳房。这样一座一高两低、一大两小的神庙山门三连戏台够气派,也够别致,是突破传统戏台舞楼做法的一个典型,也是中国古代剧场成熟的标志性建筑。这种独特的三连台戏楼建筑,已经被多位古建专家写入专著。我们常说好戏连台,像这样一次性给神仙唱三连台大戏,足见当地民众对二仙的尊崇。

当央殿是真泽宫内规模最大也最古老的建筑,现存为元代遗构。大殿坐落的石基也别有特点,一是宽大,二是前面还有凸出的月台,月台四角有四个残损的石狮,最完整的那个蹲踞扭头,张嘴凸睛,威风不减。其余三个想来当年完整时也是如此威风。月台前竖立四通创修、重修、扩修、补修真泽宫的石碑,其中一通为宋徽宗亲笔御书赐尚书省隆德府壶关县真泽庙牒碑。这是真泽宫中最珍贵的文物,它和当央殿、石雕、石碑一起,成为研究二仙信仰和上党历代古建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