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唐金的虐脐故事(西安西北政法学院南校区34号唐墓发掘简报)

作者: 时间:2024-08-31 12:24:16 阅读:

西安西北政法学院南校区34号唐墓发掘简报

《文物》2002年12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2002年4月下旬至7月底,为配合西安市南郊西北政法学院南校区的建设,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在此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发掘汉唐古墓38座,其中34号唐墓出土器物精美完整,现将该墓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 墓葬形制

M34的地层分为4层。第一层为耕土层,厚约0.3米,内含植物根系等,土色花杂,土质松散。第二层为扰土层,厚约0.7米,土色深褐,较硬,含有少量植物根系、草木灰和少量砖瓦等。第三层为黑埴土层,厚约0.7米,土色黑褐,土质较硬,不均匀,呈块状结构,含有少量杂物,墓道开口于此层,并打破生土。第四层为生土层,土色浅黄。

该墓为斜坡墓道土洞墓,坐北朝南,方向175。。平面略呈“甲”字形,由长斜坡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封门、墓室六部分组成(图一)。墓道位于墓室南部,斜坡状,坡度36。。长6.4、宽0.66米,最深处距现在地面4.5米。两壁直而平整,内填五花土。过洞位于墓道北端,长0.4、宽0.66米,洞高0.94米。天井长1.2、宽0.44米。封门位于甬道口,用长方形土坯错缝平砌,共18层。土坯规格为长36、宽16、厚6厘米。甬道位于墓室南端,进深0.9、宽0.74、高1.08米,拱顶。

西安西北政法学院南校区34号唐墓发掘简报

墓室为土洞,平面略呈正方形,南北长2.2、东西宽2、高约1.4米。其顶部较平直,略呈穹隆形。墓室北侧为东西向的砖砌棺床,西北东三面紧靠墓室壁,东西长2、南北宽1、高0.28米。棺床内为填土,南侧用砖垒砌成挡边,外侧有两组壶门图案。棺床顶部平铺条砖。砖的规格基本相同,长36、宽16、厚6厘米。墓室内墙壁有铁锹加工痕迹,痕宽18厘米。该墓为单人葬,仰身直肢,头向西,人骨架朽成粉状,葬具不清。

随葬品分两处摆放。棺床上西端中部有一漆盒,内盛3件料器骨簪、一件骨钗以及蚌壳。漆盒之上有2个倒伏的女俑。墓主头部两侧各一件三彩水盂,腰部两侧各一枚铜钱。棺床下正对甬道口,有天王俑2件,其后摆放镇墓兽2件,西边的镇墓兽旁有一件带盖三彩罐。墓室东南角有一对马俑,每匹马前面都倒卧一牵马俑。其后有一件骆驼俑,前端侧卧牵驼俑。墓室西侧有漆器残片,据迹象分析,似为漆盒。

二 随葬器物

随葬品主要是各类陶俑和三彩器,以及料器、小铜件等。

1.陶俑12件。分为镇墓俑、仕女俑、牵马(驼)俑、动物俑。

镇墓俑4件。其中天王俑和镇墓兽各2件。

天王俑2件。均为泥质红陶,质较坚硬“制作工艺复杂,头部、胳膊、躯体及下部小鬼均为分体合模制作,组合成整体后,放置于事先制好的底座上,再进行细部的加工和雕塑,烧制后再描饰以彩绘。

M34:1,头戴兜鑒,局部描金,两侧护耳外翻,面部模塑出清晰的五官轮廓,双眉紧蹙,二目圆瞪,宽鼻翼,嘴微下撇,用黑线描出短髭和胡须。着圆领彩色战袍,外套柄裆甲,两护胸周围贴饰金箔。肩覆龙首披膊,披膊分为内外两重、上层作龙首状,龙口吐露出下层披膊「龙首翠绿色,用墨线描出鳞纹,凸睛涂黑。下层披膊呈砖红色,内衣箭袖,双肩上各饰一浅黄色骨朵。腰间束带,并于身两侧向上翘起,弯曲成环状。束带上露出护脐圆镜,束带下为豹皮袱。战袍通体饰红、黑、蓝、绿彩绘团花,袍后下摆用红彩画一奔跑的飞豹。腿缚彩绘护腿,其上团花纹饰与战袍的相似。脚蹬赭色软靴。头略偏右,面微上仰,右手叉腰,左手握拳上举。两足分开,左腿屈膝踏在其下小鬼的左臂上;右腿直立,踩在小鬼的右腿上。小鬼裸身坐在底座之上,右臂撑地,左臂攀附天王俑左腿。小鬼头部较大,突眉圆目,阔嘴宽鼻。底座为空心树墩状,平面略呈桃形。通高49.5、底座高6.3厘米(图二、四、五)。

西安西北政法学院南校区34号唐墓发掘简报

西安西北政法学院南校区34号唐墓发掘简报

西安西北政法学院南校区34号唐墓发掘简报

M34:2,卷发,眉弓凸起,大眼圆睁,张口露齿作发威状,双耳较大,有短髭和胡须。衣着服饰同前者,双肩骨朵残缺。不同之处是胸套明光铠,战袍后下摆为彩绘团花。头略偏右,右手握拳上举,左手叉腰。左腿直立于下部小鬼的左腿上,右腿屈膝踏在小鬼的右臂上。小鬼裸身跪在底座之上,面容丑陋,胡须蓬乱。底座与M34:1底座近同。通高53.2、座高6.5厘米(图三、六)。

西安西北政法学院南校区34号唐墓发掘简报

西安西北政法学院南校区34号唐墓发掘简报

镇墓兽2件。均为泥质红陶。皆呈踞蹲状,其中一件为人面,另一件为兽面。

M34∶3.人面。前足直立,四爪撑地,后足弯曲作蹲踞状,尾贴身上翘。神态威猛,横眉怒目。宽鼻翼,高颧骨,撤嘴,八字胡上翘,虬须。双耳甚大,略呈扇形,头上长双特角,中部朝前又分出一个弯曲的小犄角。双肩向左右伸展出两组火焰状羽翼。该兽身体呈肉红色,胸部饰一长方形的团花彩绘,前肢和腰部均用墨描出兽毛,兽身其他部位有約纹状黑斑点。底座为空心树墩状,平面略旱“亞”字形。通高54、座高6.9厘米(图七、八、二六:1)

西安西北政法学院南校区34号唐墓发掘简报

西安西北政法学院南校区34号唐墓发掘简报

M34:4,兽面。前足直立,四爪撑地,后足弯曲作蹲踞状,尾贴身上翘、面容狰狞,突眉瞪眼。脑门处向上生出双椅角,持角之间有一骨朵。宽鼻突吻,阔嘴咧开,露出4颗獴牙和红舌头,双竖耳较小,紧贴头鬃。鬃发呈扇状向上竖起,肩部各饰两组左右伸展的火焰状羽翼.体态和彩绘与前者近似,惟前肢和胸前施彩略有不同。通高51、底高6.5厘米(图九、一O、—六、二六:2)。

西安西北政法学院南校区34号唐墓发掘简报

西安西北政法学院南校区34号唐墓发掘简报

仕女俑2件,发髻、服饰各不相同。

M34:5,双鬓乌发遮耳,黑彩已脱露。头顶挽成一髻,至额前下垂,为“单刀髻”。面容丰满,头微左倾,表情娴静。粗眉细目,小鼻,嘴角两侧点出黑色小酒窝。朱唇。眉间点红.面颊施红粉。溜肩.凸腹,体微左倾,立于五角形底板上。手臂抬至胸前,右手隐于袖中,左手食指伸出,作指点状。身着黑、红色曳地带袖长裙,彩已脱落,露出粉白底色。鞋尖翘起.鞋面为绿、红相间。肩披粉白色帔帛,彩绘已脱落,颈部露出裙衫的红色领口。通高45.9 厘米(封面;图一一、一二、二七∶1)。

西安西北政法学院南校区34号唐墓发掘简报

西安西北政法学院南校区34号唐墓发掘简报

M34∶6,双鬓乌发遮耳,黑彩已脱落,头顶挽成一髻,并垂至前额,为"盘桓髻"。脸庞丰满,面带微笑。眉眼细长.悬鼻小嘴,嘴两侧点出黑色酒窝。朱唇。额头点红,面颊施红粉,左右颛骨上均贴有绿色花饰。溜肩,凸腹,体态优雅,立于五角形薄板上。手臂抬至胸前,右手隐于袖中,左手食指伸出,作指点状。身着黑色曳地带袖长裙,腹部以下裙袍染成红色,点缀以蓝、红色花叶图案,衣袖饰以红色团花纹。肩披粉白色帔帛,其上彩绘已脱落,残有蓝、黑、红色颈部露出裙衫的红色领口.鞋尖上翘。通高44.8厘米(图一三~一五、-七、二七∶2)。

西安西北政法学院南校区34号唐墓发掘简报

西安西北政法学院南校区34号唐墓发掘简报

西安西北政法学院南校区34号唐墓发掘简报

牵马(驼)俑3件。皆为泥质红陶,合模制作。根据所在位置和头部的不同,可分为牵马俑和牵驼俑两种。

牵马俑2件,分别出自陶马两侧,M34∶7,头戴黑色幞头,身穿右社窄袖及膝黑袍,腰间束带,带前打结、下着裤,脚踏高筒靴,立于梯形底板上。双手作牵缰绳状,石臂曲肘握拳,左手握拳下垂,上身略向右倾,抬头右视,似正牵马。通高33厘米(图一八、二八∶1)。M34∶8.头部黑发中分,两侧抓髻,至脑后盘出两股发辫。身着圆领及膝袍,腰间束带站在红色底板上。姿势基本同前者。通高30.7厘米(图一九、二O、二八:2)。

西安西北政法学院南校区34号唐墓发掘简报

西安西北政法学院南校区34号唐墓发掘简报

牵驼俑1件(M34:9)。出于骆驼的前部,形制、大小均同牵马俑(M34:7),黑彩已脱落。

动物俑3件,分为马和骆驼。胎为泥质红陶,均为合模分体制作。

马2件,并排出于墓室东南角。M34:10,马颈略前倾,头微昂向左侧,鬃毛披于项脊,短尾打结,健胸宽臀,立于长方形平板上。通体施红色,额前和鬃毛涂白色。有铜饰片装饰马体,多已脱落。通高41.2、通长47.5厘米(图二一、二九:1)°M34:11,与前者基本相同(图二二)。

西安西北政法学院南校区34号唐墓发掘简报

骆驼1件(M34:12)O昂首曲颈,张嘴露齿作嘶鸣状。颈后披鬃,双驼峰,背覆一椭圆形毡垫,周边饰以流苏,双峰露出毯外。短尾贴身,四腿较长,立于长方形踏板上。通高47.2、通长40厘米(图二三、二九:2)。

西安西北政法学院南校区34号唐墓发掘简报

2.三彩器3件。

罐1件(M34:13)0小口圆唇,短颈鼓腹,平底,假圈足。胎红色,质较松软。表面有一薄层化妆土,其上施墨蓝色点彩,下腹及足部无釉。黄色器盖与器身以子母口相扣。盖面有宝珠形纽,盖沿有一个半圆孔。通高36.4、罐高31.3、口径12.5、腹径28.3厘米(图二四、三〇:2)。

西安西北政法学院南校区34号唐墓发掘简报

水盂2件。形状相似,惟大小有别。M34:14,体积较小。敛口,扁鼓腹,小平底。胎白色,上腹部施以黑、绿、黄三彩釉,开有极细纹片。高3.9、腹径7、口径3厘米(图二五、三O:1)。M34:15,已残。胎红质,釉多脱落。高5、口径3.4、腹径7.8厘米(图三O:6)。

3.骨、料器4件,出于棺床西侧的漆盘内。

料簪3件。长条形,一头较尖,体扁,白色,表面被沁成浅黄色:M34:16,长18.7厘米M34:17,长19.3厘米(图三O:4)534:18,长16.7厘米(图三O:3)

骨钗1件(M34:19).双股,白色,表面被沁成土黄色,钗股有贴金痕迹。一股尖细,另一股残,长7.2厘米(图三O:5)

4.“开元通宝”钱2枚(M34:21)。出于死者腰部两侧。“元”字首画短小,次画左挑,光背。直径2.5、穿径0.8厘米(图三一)

西安西北政法学院南校区34号唐墓发掘简报

5.其他

蚌壳2枚(M34:20)。系天然蚌壳,扣为一合,背面有褐斑纹。长3.5、宽2.9厘米。

铜马错1件。残,形状不明。下部较宽处呈叶形,两面均有纵向凸棱。

铅钗6件,皆残。

漆盒1件。已朽,残存红色漆皮,出土时尚能看出是圆形漆盒,内置料器和蚌壳。

三 结语

该墓未出土墓志,所以墓主和具体年代不详,只能根据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来进行推断。斜坡墓道带天井的土洞墓,从初唐一直延续到中唐后期。该墓随葬的陶俑无论是组合还是造型特点,都与《西安郊区隋唐墓》中第二期(7世纪晚期到8世纪中叶)墓葬岀土的陶俑相似其中,天王俑和仕女俑都有明显的盛唐时期风格。另外,踞蹲式的镇墓兽,无论人面还是兽面,前足均竖直有力,为典型的玄宗开元时期风格⑴。另据史载,唐代“将帅用袍,军士用袄”。武周延载元年(694年)以后,又在将帅袍上绣以狮虎纹章,以示勇猛威武⑴。天王俑(M34:1)的战袍背后绘一飞奔猎豹,即为明证。结合以上几点我们认为,该墓的年代应为唐玄宗开元时期。

该墓形制不大,但岀土器物精美,墓主应有一定身份。宿白曾分析西安地区唐墓的规格,认为“四品、五品墓室尺寸就多下降到3.5米见方以下,折合唐尺约方11尺;只能砌建砖棺床”「吃该墓墓室为2.2x2米,砖砌棺床,墓主可能是盛唐时期有一定级别的品官或品官夫人。

西安地区出土的唐代彩绘陶俑较多,如秦川机械厂唐墓出土2件彩绘天王俑、2件彩绘镇墓兽叫西郊陕棉十厂唐壁画墓出土2件彩绘天王俑、2件彩绘镇墓兽东郊唐金乡县主墓出土彩绘陶俑等⑺。可惜出土时多已残缺,彩绘已脱落,难以反映唐代彩绘陶俑的真实面目。M34出土陶俑不多,但件件制作精美。特别是彩绘镇墓俑和仕女俑,造型生动,彩绘颜色鲜艳如新,并釆用贴金手法,可与郑仁泰墓的贴金彩绘武士俑值和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彩绘木雕天王俑'"相媲美,为不可多见的唐代艺术精品。

参与发掘、整理的有:孙武、杨军凯、孙福喜、后晓荣。

绘图:寇小石

摄影:王磊

执笔:孙福喜后晓荣